這讓世人永難忘懷的傷痛史冊存心,後來更也發展出所謂《李鵬六四日記》出版與否後續漣漪。
近期銓敘部個資外洩事件就能證明,即便走完程序,有價值的資料還是會承受非常巨大的風險,更何況是涉及兩千三百萬人的資料。Photo Credit: 何宇軒攝 中研院資訊所研究員何建明(中) 主持人台權會秘書長邱伊翎也在過程中提問,若未來有越來越多服務,都要求必須使用這張卡的晶片功能才能提供,那該怎麼辦?對此,何建明也指出,二十年前政府提出發行國民IC卡時,就是因為與產業(力霸集團)的合作引發爭議糾紛而作罷。
但近期內政部的規劃裡,依然包含「產業服務」,這造成當利益團體以數位轉型為名義提供服務時,相關的風險卻是由政府來承擔。更甚者,人民也會害怕,當有一天,數位化的身分證可以連結到有價值的資料時,若發生財務損失,政府是否可能將責任轉嫁給「自行決定開通服務的個人」? 什麼是禁得起檢驗的軟硬體? 內政部在過去反覆強調晶片身分證的資安將會符合最高等級國際標準,對此,國防安全研究院杜貞儀與開放文化基金會的Pellaeon Lin也有不同角度的看法。而全面換發的主要目的在於防偽,並藉由減少卡面資料(如:配偶欄)及搭配密碼,保護民眾隱私。文:周冠汝(台權會台灣網路透明報告專案經理)、何明諠(台權會數位人權專案經理) 本文為2019.7/5舉辦之台灣網路治理論壇中,其中由台權會主持的「晶片身分證:在隱私或資安上的風險」場次之與談內容。先不論此次個資外洩的原因,政府在制定新政策前,是否應該考量可能造成的損害,並對敏感個資進行保護?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稱感染者就是「新政策的試誤盲區」。
打從健保雲端資料庫的推行,就發生部分醫生上去查看敏感資料,並對感染者做出歧視性的差別醫療處置,傷害隱私的情況。杜貞儀也以美國及愛沙尼亞近期的經驗為例,指出無論是有身分制度、或相對數位身分制度完整的國家,都仍有相對應的風險。我們透過請別人吃東西來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顯示我們懂得人情世故,或者證明我們有本錢慷慨。
壓力不僅導致脂肪囤積在錯誤地方,也會增加我們的食物攝取量、改變我們的食物選擇。它是盛宴中的必要元素,隱含著種種社交意義。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的人,若非暴飲暴食導致肥胖,就是胃口不佳而體重減輕。」 一名來自紐澤西的十七歲青少年,描述他們如何用購買速食來證明自己的經濟能力,證明你口袋裡有錢,不必等月底領福利金支票。
我們希望過男人的生活。不過速食餐廳對他的意義,遠遠超過廉價食物。
身體的壓力反應還會引發其他問題。「我沒辦法給孩子們買昂貴的鞋子和衣服……但是食物簡單多了,所以我讓他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在世界衛生組織的二十六國研究中,女性肥胖的社會梯度比男性更一致,而且往往更陡峭。……為了地位而進食(或節食) 不過食物選擇與飲食,並非全然受感覺支配——社會因素也會影響我們的飲食模式。
他沒有自己的家,必須輪流寄宿在布魯克林的姨媽家和朋友位於哈林公營住宅區的公寓。許多年前,《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針對美國市中心貧民區的營養問題,刊登了一個名為〈致命飲食〉(Deadly Diet)的系列報導。他雖有工作卻無家可歸,這些地方成了他的避難所。我只為巧克力而活……只要傷心或煩惱,我就去吃。
根據英國二○○三年健康調查,女性的低社經地位與肥胖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正相關,男性則否。如同我們在第六章所說,慢性壓力會影響皮質醇的作用,而研究人員已在高腹部脂肪的男女受試者身上,發現了皮質醇與壓力測試心理脆弱度的不同。
腹部堆積脂肪的人,特別容易罹患肥胖相關疾病。事實上,我們自己的研究顯示,國家越不平等,平均每人攝取的熱量越高。
三公升的寶特瓶,剛好夠我撐過一天。食物或許向來扮演這樣的角色。看來,在比較不平等的社會,人們似乎吃得較多、動得較少。這些變化出現在我們長期承受壓力的時候,跟焦慮感引發的生理變化一致。文:理查・威金森(Richard Wilkinson)、凱特・皮凱特(Kate Pickett) 肥胖:所得越懸殊,腰圍越粗大 吃東西紓壓…… 貧富差距與肥胖症之間的連結,很可能包括熱量攝取與身體活動量兩個層面。他被輕柔的背景音樂催眠,一時恍神,然後補充說:「不是嘻哈,沒有褻瀆的語言。
這和其他研究人員的發現如出一轍。他們的身體將脂肪集中儲存於軀幹中段的腹部,而不是往下堆積到臀部與大腿。
肥胖是女性議題? 我們的研究顯示,所得差距與肥胖之間的關聯性,女性比男性更強烈。這約略說明了貧富不均與肥胖症的關係,但比較不適用於女人。
一位祖母因為女兒染上毒癮,不得不扛起養育孫兒孫女的責任。我們基於複雜的文化因素來選擇食物——有時候,我們喜歡小時候吃過的食物,那代表家鄉的味道。
不過,由於如今很容易取得便宜的高能量食物,就社交意義而言,經常大吃大喝的好處可說已被壞處蓋過。」最重要的是,這家人每個月上速食店兩次,不過孩子們還想去更多次。有時候,我們喜歡的食物,則代表我們設法追求的某種生活品味。其他研究人員則顯示,美國各州的所得差距與體能活動不足有連帶關係。
搬到芝加哥後,他們開始縱情享受汽水、披薩、漢堡、含糖早餐穀片、熱狗和冰淇淋。那名九歲女孩說,「我唯一感興趣的就是巧克力。
這畫像、這盆栽,人們把這裡整理得乾乾淨淨,讓你覺得自己置身文明世界。在受訪的過重民眾中,一名十三歲女孩住在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的公營住宅區。
著名的十九世紀美國黑人)肖像。在老鼠實驗中,受到壓力的動物會吃比較多糖分與脂肪。
長期處於壓力下的人,對食物的反應有別於一般人。芬蘭的一項研究顯示,基於壓力而進食的人會吃臘腸、漢堡、披薩和巧克力,並且比其他人喝更多酒。」父母離婚之後,她的哥哥五年內重了兩百一十磅(九十五點五公斤)。她說食物和電視是她維持平靜的方法。
「那裡的氣氛讓我覺得舒服、放鬆、不慌不忙,」他一邊說,一邊欣賞漢堡店的光潔地板,和牆上掛著的喬治.華盛頓.卡佛(George Washington Carver。這種模式稱之為壓力性進食(stress-eating)或者紓壓進食。
「去這些地方,我們覺得開心……覺得我們像美國人了,覺得我們身在這裡、也屬於這裡。一名失業婦女明知她的飲食與酗酒有害她的肝臟和血管,仍然打算趁著還能享受,「不如活得開心一點」。
近年的研究顯示,食物對慢性暴食者產生的大腦刺激,跟毒品對吸毒成癮者產生的大腦刺激雷同。我們之前提到的《太陽報》專題報導的三名肥胖兒童,似乎全都靠吃來紓解家庭破碎的傷痛。